甜應該要有道理,還是甜得荒腔走板?當台南被稱為「全糖城市」時,我心中第一個感覺就是糟糕!以訛傳訛果然出狀況了!有些人感覺南部菜色全是甜,飲料也得喝全糖,其實這些都太主觀,這不是台南的原貌。
台南成為全糖城市,身為土身土長的台南人,我一直感覺惋惜。小時候的台南街頭充斥選項豐富的小吃,滋味並不都是甜,反倒是層次分明,滋味溫柔婉約,沒有過於強烈的滋味衝擊味蕾。然而時光輪轉,現代的台南小吃確實全部偏甜,似乎店家都默默向全糖城市致敬,原本老台南人熟悉的滋味不見,好像家鄉的滋味也全部變調。
其實台南小吃會變甜也是有邏輯的。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很能理解,曾經有位脂粉不施的學員告訴我她想打扮,我連忙幫她買了化妝品,結果她自己畫好妝後嚇壞一群人,粉塗得好多層變成雪白面孔,口紅猛塗上七、八圈,顏色之豔紅讓我難以置信,但在她的眼中這就是化妝。
在這例子中可以發現,一位對化妝沒有概念的人,很容易猛添加脂粉,不知何時該停手,如同手藝不夠精湛的廚師,也容易用調味料過度堆疊。其實「糖」在台菜的調味裡,佔了一席重要地位,我總認為糖是畫龍點睛的魔法,只要加一點點,就能將食材的滋味引出,但這裡說的是「一點」,而且請切記,加糖的時間點與火候都得講究,可不能胡亂添加。若在醬油中加一點糖,醬香會為更顯繽紛,原本醬油的鹹味也會更鹹一點,但若不小心加多了,醬油的鹹味反而減弱,此時若要繼續調味,勢必只能添增更多的醬油與糖,變成層層堆疊,如此做出來的味道就變成「濁」,滋味一點也不鮮明也沒有層次。
我看過一家老店,新一代接手時,就決定網羅所有網路與外界的新建議改良自家小吃,心中想的是提升品質、迎合市場,為的就是跟上時代,卻萬萬想不到,這一改,改得客人都走掉,變成生意慘淡的店家。還有一家米糕店,原先是可圈可點的老滋味,老闆數年前因故將店盤讓,一位開始北部年輕人接手,他認為台南既然是全糖城市,肉臊就得甜一點才能迎合客人,我嘗試過後嚇得退之三步,原以為我的接受度不夠,但發現許多外地朋友吃過後也抱怨台南米糕怎麼如此甜?其實米糕的原味一點都不甜呀!大家吃到的是老闆的「新詮釋」。
我希望全糖城市這個污名可以趕快拋掉,這是阻礙美食的一個口號,使人們對台菜只要有一點甜就會放大,不管合不合理的甜,時間一久,台南菜就會被冠上甜膩的帽子,這對台南將是一個危機。